三句不离表情包 人人都是”斗图怪“!表情包有何魔力?

  • 三句不离表情包 人人都是”斗图怪“!表情包有何魔力?已关闭评论
  • A+
所属分类:娱乐生活

  【御龙天下】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,有的人每说一句话必带一个表情包,有的人经常用表情包表达自己的情绪,更有甚者直接用表情包代替语言交谈。在互联网时代,表情包似乎成为了年轻人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基本人人都会发表情包。表情包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,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语言的交际功能。那么,它到底蕴含着何种“魔力”?

三句不离表情包 人人都是”斗图怪“!表情包有何魔力?

  7月17日是世界表情包日,这个想法是由Emoji搜索引擎Emojipedia的创始人Jeremy Burge提出的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,Facebook、Twitter等国外社交平台用户用带有“#WorldEmojiDay”的标签发状态,微博、贴吧、微信等国内社交平台用户纷纷上传各种自制表情包,让很多人都眼前一亮,直呼“创作没有瓶颈”。

  我们来回顾一下表情包的“编年史”,从“表情”发展到“表情包”具有划时代意义,表情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9月19日,法尔曼教授创造了微笑符号“:-)”,这是最早的“颜文字”,至今仍有人使用;Emoji诞生于1999年,开创了网络表情符号设计的先河,全球约有90%的在线用户频繁使用Emoji,每天有60亿个Emoji表情符号被传送。

  2006年12月1日,中国最早出现的动态表情包“兔斯基”面世,互联网上掀起了动态表情浪潮。2015年7月,腾讯推出微信表情开放平台,用户可以上传自制表情包,分为付费和免费两种模式,很多创作者凭借着表情包实现“财富自由”,极大地促进了表情包文化的繁荣。2017年7月18日,教育部、国家语委在北京发布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(2017)》,表情包入选2016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,得到官方认可后,“表情包文化”日渐火爆。2020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2届常会通过审议,正式将“中国表情包”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三句不离表情包 人人都是”斗图怪“!表情包有何魔力?

  很多人不理解表情包为何能风靡全球,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·梅热比曾提出过一个沟通的公式,沟通双方互相理解=语调、语速(38%)+表情、姿态(55%)+语言内容(7%),而表情包以图像为基底,加上丰富的文字内容润色,使之具有强大的传播力。同时,互联网的发达也是表情包迅速发展的一大助力,热点事件、热门明星、网络流行语都能为表情包的制作提供灵感,而微博、贴吧、微信、知乎等平台推动了表情包的传播。

  你可曾想到,手机也是表情包发展的“好帮手”,随着手机性能的增强,各种手机修图软件推出各式各样的功能,轻轻松松就能制作出专属的表情包。得益于强悍的图像处理能力,更有甚者还能在手机上使用Photoshop,可以说只需要一部手机,就能批量生产出表情包。

三句不离表情包 人人都是”斗图怪“!表情包有何魔力?

  表情包有什么意义呢?辩证地看,表情包本身就是反意义的,说不出话不想表达意义,又不好意思冷场,发一个表情刚刚好。正常面对面交流一般通过语言、表情、肢体动作联合传达含义,而网聊只有冷冰冰的文字,一些微小的、意义混杂的想法难以表达,表情包的出现补足这一点。简单地说,表情包的作用就是为了更好地传递自己的情感,更好地通过屏幕表达自己的情感。

  当然表情包也并非人畜无害。表情包可以让一些“锐利”的话变得不那么具有攻击性,由于表情包天生带有玩笑色彩,用户可以在“玩笑”的程度上进退自如,掌握主动权,有助于使用者推卸对自己言论应负的责任。另一方面,表情包可能会让接收者感受到负面情绪,但却并非发送者的本意,让双方都不舒服,从“词不达意”转变为“图不达意”。此外,把文字制作成表情包,尺度能从明确的文字聊天提升一个档次,一些轻率的、略带嘲讽的意味会被无限放大。

三句不离表情包 人人都是”斗图怪“!表情包有何魔力?

  表情包是否阻碍了人的表达能力?由于生活的快节奏化,我们在网络上聊天离不开各种表情包,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现实中的表达能力,而表达能力又包括口头表达能力、文字表达能力、数字表达能力、图示表达能力等形式,虽然表情包简单易懂,但仅适用于网络。表情包确实让世界的沟通变得短平快,但也在降低着人们的遣词造句能力和耐心。

  表情包在网络中容易造成信息减损,调查显示,76.2%的人认为表情包仅能表达基础的态度和情绪,不同的年龄、地域、交际圈的人群,对表情包理解差异也十分明显。并且由于表情包带有一定的恶搞属性,在一些严肃的场合使用会带来不适。御龙天下认为,表情包是互联网进步的见证者,虽然表情包能给我们带来喜悦,但也不能在欢声笑语中迷失自我,在闲暇时要适当脱离网络世界,拥抱现实。